中国古典园林的掇山技法
中国传统园林石景设计主要包含两部分:置石和堆山。置石,是以石材或仿石材布置成自然露岩景观的造景手法。主要以观赏为主,有时还可结合它的挡土、护坡和作为种植床等实用功能,用以点缀风景园林空间,作独立性或附属性的造景布置。主要表现山石的个体美或局部的组合美而不具备完整的山形。置石一般体量较小而分散,园林中容易实现,它对单块山石的要求较高,通常以配景出现,或作局部的主景,是特殊性的独立景观。
堆山就是造假山,假山按材料可分为土山、石山和土石相间的山;按施工方式可分为筑山、掇山、凿山和塑山;按在园林中的位置和用途可分为园山、厅山、楼山、阁山、书房山、池山、室内山、壁山等等。按假山石质材料形成机理可分为原生态石山石、人工塑石及两者混合的假山。本文着重介绍假山的掇叠技法。
园林中的山石是对自然山石的艺术摹写,它不仅师法于自然,而且还凝聚着造园家的艺术创造.因此,园林中的山石除兼备自然的形神外,还要具有传情的作用。《园冶》所说“片山有致,寸石生情”就是这个意思。经造园家独具匠心的营造,不同的石种在园林又可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。
明朝造园艺术家计成在《园冶掇山》中详细论述了掇山的工艺操作过程和艺术创作原则,他强调的是:掇山要有深远如画的意境,余情不尽在丘壑;先安好山脚,则山势自然而嶙峋,再堆土筑成山冈,并不在乎石形的巧拙。只要有了真山的意境来堆假山,堆的假山就极象真山,“做假成真”的奥妙是“还拟理石之精微”,即要合乎山的结构与脉络,才能使园“有若自然”。无格掇山更无定式,全凭造园者因地制宜,因石成形,顺其自然,才能不自相袭,独具个性。
假山的叠石技法(或称手法),因地域不同,常将其分成北、南两派,即以北京为中心的北方流派和以太湖流域为中心的江南流派。其实北京假山自古多“自吴人垒”(朱尊彝句),大多受江南叠山匠师的影响,如清初的李渔,张涟、张然父子都属江南人氏,并在北京留有假山作品。尤其张涟和张然父子流寓京师,专事假山,名动公卿间,清初王士祯《居易录》云:“大学士宛平王公、招同大学士真定梁公、学士涓来兄游怡园,水石之妙有若天然,华亭(现上海松江)张然所造也。其后人在北京专门以叠假山为业,人们称之为“山子张”,并祖传有:安、连、接、斗、挎、拼、悬、剑、卡、垂“十字诀”。又流传有“安连接斗挎,拼悬卡剑垂,挑飘飞戗挂,钉担钩榫扎,填补缝垫杀,搭靠转换压”的“三十字诀”。江南一带则流传为叠、竖、垫、拼、挑、压、钩、挂、撑等“九字诀”。其实其造型技法大致相同,都是假山在堆叠过程中,山石与山石之间相互结合的一些基本形式和操作的造型技法。
堆叠假山和建造房屋一样,必须先做基础,即所谓的“立基”。首先按照预定设计的范围,开沟打桩。基脚的面积和深浅,则由假山山形的大小和轻重来决定。计成在《园冶》“立基”条中说:“假山之基,约大半在水中立起。先量顶之高大,才定基之浅深。掇石须知占天,围土必然占地。最忌居中,便宜散漫。”所以园林假山的堆叠必须从设计出发,做到胸有成竹,意在笔先,先确定假山基础的位置、外形和深浅等,否则当假山的基础已出地面,再想改变假山的整体形状,增加高度或体量,就很困难了。一般假山基础的开挖深度,以能承载假山的整体重量而不至于下沉,并且能在久远的年代里不变形的要求为原则。同时也必须做到假山工程造价较低而施工简易的要求。
假山工程的基础可分为陆地和涉水两种,在做法上又有桩基、灰土基础和混凝土基础之分。桩基这是一种最古老的假山基础做法,《园冶掇山》说:“掇山之始,桩木为先,较其短长,察乎虚实。”尤其是水中的假山或假山驳岸,用得较为广泛。其原理是将桩柱的底头打到能接触到水下或弱土层下的硬土层,以形成一个人工加强的支撑层,桩柱在假山基础范围内均匀分布,这种桩称为“支撑桩”。平面布置按梅花形排列的则称“梅花桩”;用以挤实土壤,以加强土壤承载力的,则称之为“摩擦桩”。桩柱通常多选用柏木或杉木,以取其通直而较耐水湿。桩粗一般在10~15厘米左右,桩长一般在100厘米以上至150厘米以上不等。如做驳岸,少则三排,多则五排,排与排之间的间距一般在20厘米左右。在苏州古典园林中,凡有水际驳岸的假山基础,大多用杉木桩,如拙政园水边假山驳岸的杉木桩长约150厘米;而北方则多用柏木桩,如北京颐和园的柏木桩长约160~200厘米。桩木顶端露出湖底十几厘米至几十厘米,其间用块石嵌紧,再用花岗岩条石压顶。条石上面再用毛石和自然形态的假山石,即《园冶掇山》所云:“立根铺以粗石,大块满盖桩头”。条石和毛石应置于最低水位线以下,自然形态的假山石的下部亦应在水位线以下,这样不仅美观,也可减少桩木的腐烂,所以有的桩木能逾百年而不坏。
除了木桩之外,也有用钢筋混凝土桩的。由于我国各地的气候条件和土壤情况各不相同,所以有的地方,如扬州地区为长江边的冲积砂层土壤,土壤空隙较多,通气较多,加之土壤潮湿,木桩容易腐烂,所以传统上还采用“填充桩”的方法。所谓填充桩,就是用木桩或钢杆打桩到一定的深度,将其拔出,然而在桩孔中填入生石灰块,再加水捣实,其凝固后便会有足够的承载力,这种方法称为“灰桩”;如用碎瓦砾来充填桩孔,则称为“瓦砾桩”。其桩的直径约为20厘米,桩长一般在60~100厘米,桩边的距离为50~70厘米。苏州地区因其土壤粘性相对较强,土为基础方法,称为“石钉桩”,再在缝隙中夹填碎石,上用碎砖片和素土夯实,中间铺以大石块;若承重较大,则在夯实的基础上置以条石。北京圆明园因处于低湿地带,地下水成了破坏假山基础的重要因素,包括土壤的冻胀对假山基础的影响,所以其常用在桩基上面打灰土的方法,以有效地减少地下水对基础的破坏。
灰土基础某些北方地区,因地下水位不高,雨季比较集中,这样便使灰土基础有个比较好的凝固条件。灰土一经凝固,便不透水,可以减少土壤冻胀的破坏。所以在北京古典园林中,对位于陆地上的假山,多采用灰土基础。灰土基础的宽度一般要比假山底面的宽度宽出50厘米左右,即所谓的“宽打窄用”。灰槽的深度一般为50~60厘米。2米以下的假山,一般是打一步素土,再一步灰土。所谓的一步灰土,即布灰30厘米左右,踩实到15厘米左右后,再夯实至10厘米多的厚度。2~4米高的假山,用一步素土、两步灰土。灰土基础对石灰的要求,必须是选用新出窑的块灰,并在现场泼水化灰,灰土的比例为3∶7,素土要求是颗粒细匀不掺杂质的粘性土壤。
混凝土基础近代假山一般多采用浆砌块石或混凝土基础,这类基础耐压强度大,施工速度快。块石基础常用没有造型和没有多少利用价值的假山石,或花岗岩毛石、废条石等筑砌,所以也称毛石基础。这种基础适用于中小型假山。其基础的厚度根据假山的体量而定,一般高在2米左右的假山,其厚度在40厘米左右;4米左右的假山,其厚度则在50厘米左右;毛石基础的宽度应比假山底部宽出30厘米以上。毛石需满铺铺平,石块之间相互咬合,搭配紧密,缝隙用碎石及150~200#的水泥砂浆或混凝土灌实作平,使它连成整体。堆叠大型假山则常采用钢筋混凝土板基础,先需要挖土到设计所需的基础深度,人工夯实底层素土,再用150~200#的混凝土做厚7~10厘米的垫层,然后再在上面用钢筋扎成20厘米左右见方的网状钢筋网,最后用混凝土浇注灌实,经一周左右的养护后,方可继续施工。
在假山施工中还有“拉底”一说。所谓的拉底,就是在假山基础上叠置最底层的自然假山石的术语,其正如《园冶掇山》所说的:“方堆顽夯而起,渐以皴文而加。”选用顽夯的大块山石拉底,具有坚实耐压、永久不坏的作用,同时因为这层山石大部分在地面以下,小部分露出地表,而假山的空间变化却都立足于这一层,所以古代叠山匠师们把拉底看作是叠山之本。其要点:一是统筹向背,即根据设计要求,统筹确定假山的主次关系,安排假山的组合单元,再来确定底石的位置和发展体势。二是曲折错落,即假山底脚的轮廓线一定要打破直砌僵硬的概念。三是断续相间,即假山底石所构成的外观,不是连绵不断的,选石上要根据大小石材成不规则的相间关系安置,以为假山中层的“一脉既毕,余脉又起”的自然变化作准备。四是紧连互咬,虽然外观上有断续变化,但结构上却必须一块紧咬一块,具有整体性。五是垫平安稳,以便于继续施工。
叠石掇山,虽石无定形,但山有定法,所谓法者,就是指山的脉络气势,这与绘画中的画理是一样的。大凡成功的叠山家无不以天然山水为蓝本,再参以画理之所示,外师造化,中发心源,才营造出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的假山作品。在园林中堆叠假山,由于受占地面积和空间的限制,在假山的总体布局和造型设计上常常借鉴绘画中的“三远”原理,以在咫尺之内,表现千里之致。
所谓的“三远”是由宋代画家郭熙在《林泉高致》中提出的:“山有三远:自山下而仰山颠,谓之高远;自山前而窥山后,谓之深远;自近山而望远山,谓之平远。……高远之势突兀,深远之意重叠,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缥缈缈。”
高远 根据透视原理,采用仰视的手法,而创作的峭壁千仞、雄伟险峻的山体景观。如苏州耦园的东园黄石假山,用悬崖高峰与临池深渊,构成为典型的高远山水的组景关系;在布局上,采用西高东低,西部临池处叠成悬崖峭壁,并用低水位、小池面的水体作衬托,以达到在小空间中,有如置身高山深渊前的意境联想;再加上采用浑厚苍老的竖置黄石,仿效石英砂质岩的竖向节理,运用中国画中的斧劈皴法进行堆叠,显得挺拔刚坚,并富有自然风化的美感意趣。
深远 表现山势连绵,或两山并峙、犬牙交错的山体景观,具有层次丰富、景色幽深的特点。如果说高远注重的是立面设计,那么深远要表现的则为平面设计中的纵向推进。在自然界中,诸如由于河流的下切作用等,所形成的深山峡谷地貌,给人以深远险峻之美。园林假山中所设计的谷、峡、深涧等就是对这类自然景观的摹写。
平远 根据透视原理来表现平冈山岳、错落蜿蜒的山体景观。深远山水所注重的是山景的纵深和层次,而平远山水追求的是逶迤连绵,起伏多变的低山丘陵效果,给人以千里江山不尽、万顷碧波荡漾之感,具有清逸、秀丽、舒朗的特点。正如张涟所主张的“群峰造天,不如平冈小坂,陵阜陂,缀之以石。”苏州拙政园远香堂北与之隔水相望的主景假山(即两座以土石结合的岛山),正是这一假山造型的典型之作;其摹仿的是沉积砂岩(黄石)的自然露头岩石的层状结构,突出于水面,构成了平远山水的意境。
上述所讲的“三远”,在园林假山设计中,都是在一定的空间中,从一定的视线角度去考虑的,它注重的是视距与被观赏物(假山)之间的体量和比例关系。有时同一座假山,如果从不同的视距和视线角度去观赏,就会有不同的审美感受。
在城市园林建设中,园林是形成一种人与所生存的土地的关系,建筑拉远了二者的关系,园林拉近了二者的关系,让人参与到自然中来,拉近人与自然的距离,从人的角度出发,用自然的山石、植物和树木分隔空间,密切人与自然的关系,体现人文主义的关怀。
段娴贤 周金乐 高怀丽 赵倩叶 张希提供素材
【特别声明】我公司网站本版块为技术人员进行专业交流,提高自身素养的平台,完全凭兴趣自愿参加,无报酬。所有文章内容或由作者本人原创,或利用其它资料收集整理形成,仅供个人学习、研究或者欣赏使用,不得用于任何商业用途。我公司不承担由此引起的任何版权、著作权等法律责任。
部分作者创作文章时,可能会利用互联网,使用网上内容,由于网络转载原因,有可能在引用资料时无法明确资料的原始作者,如果所述资料的原始作者阅读到本文时,认为对其著作权或者版权造成侵害,请立即与我司联系,我司将立即予以删除处理!